您好,欢迎您来到动库商城购物! 登录 免费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列表 » 房学峰:让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乒乓球世乒赛
商城资讯

房学峰:让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乒乓球世乒赛

发布日期:2015-06-07 11:33:00

      2015苏州世乒赛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但是我相信还是有不少球友因为不少原因没有看到世乒赛,没关系下面是房学峰用自己的方式来让你了解世乒赛。

  4月25日 中国的乒乓高手很多吗?

  乍一看这个问题,实在太像伪命题了,中国高手不多,谁家多?

  但如果研究一下国际乒联世界排名的话,会发现,中国的高手好像不多嘛。“榜上有名”的中国男选手共有20人,虽然包揽前四,但总人数只有20人,勉强与罗马尼亚并列第十位,之前的座次分别是俄罗斯49、日本48、瑞典39、法国38、韩国29、德国26、匈牙利24、捷克24、葡萄牙21。女子的情况也差不多,垄断三甲的中国以17人位列第九位,之前是俄罗斯43、日本33、韩国28、德国26、匈牙利24、捷克24、法国20、波兰19。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中国选手水平不高,而是有机会参加国际比赛的人少。



  我想提出的问题是:这种情况是否需要改变一下呢?

  问题1:能否给更多选手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

  中国选手参加国际比赛都是由中国乒协报名的,为了保证顶尖选手获得较好的世界排名、为了不至于外事经费超标等等,二线选手缺少比赛机会,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那些国家队的二线选手、那些俱乐部和省市队的选手,他们不应该多获得一些国际比赛的机会吗?我觉得有此必要。

  问题2:能否给更多选手参加国际比赛开辟渠道?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的话,自费参赛可不可以?俱乐部或省市队出资参赛可不可以?赞助商出资参赛可不可以?我觉得今后都应该进行尝试。

  这方面,网球给“桌上网球”起到了示范作用:至少50名中国女选手获得了WTA的世界排名——网球的单飞经验不能全部拿来给“桌上网球”,但不妨部分拿来。

  问题3:能否使更多在中国举办的比赛国际化?

  很多欧洲国家能有较多选手拥有世界排名,这和欧洲的国际比赛较多有关,在这方面,我们不能跟人家比。然而对于扩大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而言,“走出去”必要、“请进来”也必要,如果在中国能有更多的国际比赛、而不像现在这样只有“中国公开赛”等少数比赛,会不会更好一些、更有利于乒乓球竞赛业和乒乓球产业的发展呢?

  问题4:能否使较低级别的比赛公开化?

  现在体育竞赛市场很繁荣(准确地说是看上去很繁荣),但其中有个问题:动作的和“欲动”的人们都在瞄着最高大上的和最高商业回报的比赛,而实际上,中国最缺少的并非世界顶尖赛事,而恰恰是形成传统和特色的地域化赛事。就乒乓球而言,其实任何一个小城市都可以创办自己的公开赛、打造自己的赛事品牌,并且经由中国乒协向国际乒联注册备案——这种情形一旦出现,才是乒乓球赛事和体育产业的真繁荣。



  4月26日 与国真兄互考国球常识

  得知汪国真兄的噩耗,有种晴天霹雳般的痛心感。

  一年多以前,我在一条邮轮上和国真兄成为朋友,连着好几天聊了好几回。

  我们聊天的话题,除了诗以外,还有书画和音乐,他不但工于诗,近年来还成为作曲家和颇有成就的书画家——我上大学时,正是国真兄的诗最火的时候,但以那个年代的价值观,汪诗算“通俗文化”,而像我这样把全部功夫用在了读古诗古文上的大学生,不太看得起。但可惜得很,我虽然通读过《全唐诗》和《全宋词》,如今几乎一句也记不住,记住的反倒是国真兄的那些诗句,“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等等。

  所以我对国真兄感慨道,很多年过去后,您仍然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开拓着新的领域,玩儿得越来越雅,反而是我这种人,早就背离当初的理想和抱负,彻底混迹于“通俗文化”了。

  那几天除了聊诗词歌赋书画之外,我们还很快发现了彼此的相同爱好,打乒乓球。于是我们愉快地聊起了我们少年时代的那些桌球往事——一毛七的“盾牌”、两毛一的“光荣牌”、两毛二的“连环牌”,最便宜的是八分钱的“象牌”和九分钱的“兔牌”、最贵的是五毛七的“双喜牌”……

  国真兄对乒乓球员也很熟,对徐李庄张的崇拜不用说,我们还彼此“考问”起“国球常识”来,印象很深的一条是,当聊起“庄则栋之后谁是直拍两面攻打法的代表人物”这个话题时,我说是河野满、他却说是王文荣——我印象里王文荣虽然在国内比赛里得过冠军,但国际比赛成绩却很差,怎么能说是代表人物呢?这个话题有必要在遇到徐寅生主任时好好求教一下,看国真兄除了诗写得比我好之外,是不是球也比我懂得多。

  4月27日 钦州的“乒乓外交”

  有个成语叫“珠还合浦”,意思是说人或物去而复还。世乒赛期间,中国乒协组织了“世界冠军团”来观摩比赛和参加活动,很有点儿“珠还合浦”的意味。

  但有些活动谢赛克参加不了,因为他的身份是老挝队领队。

  至今我仍然很留恋乒乓球的九盘五胜年代,因为那种赛制更能反映项目的魅力,更能制造出英雄人物和悲剧人物,谢赛克就是那种赛制下的英雄之一。中国乒乓球历史上,仅有两位在世锦赛决赛中独得3分的选手:1971年的李景光和1981年的谢赛克,而谢赛克的那场比赛,更由于中国队一波三折、全新阵容、夺回奖杯、包揽冠军等原因,显得弥足珍贵。

  那么,谢赛克怎么成为老挝队领队了呢?

  2012年4月,钦州市人民政府的副秘书长黄毅去老挝访问,遇到了曾经在中国求学的老挝队教练孙倩,为帮助老挝乒乓球队提高水平并推动钦州与老挝的经贸合作,黄毅回国后动员了一批企业,为老挝队提供了多笔赞助经费,总额将近200万人民币,这对老挝队来说比雪中送炭还要珍贵,因为当时他们的国家队在一个车库里训练,一共只有四张球台。为此,黄毅获得了老挝政府颁发的“国家发展勋章”。

  以此为背景,钦州市政府决定把乒乓球作为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经贸关系与文体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成立了乒乓球俱乐部。恰好黄毅曾经和谢赛克一起参加过广西的中学乒乓球比赛(他的球技水平,能获得老挝全国锦标赛的女子单打亚军),于是俱乐部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谢赛克俱乐部”,并且以钦州队的名义,经常访问东盟国家,其中一个重要驿站,自然就是老挝了。

  就这样,在本届世乒赛上,谢赛克成为老挝队领队,据我考证,是第一个在其他国家担任领队职务的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黄毅成为老挝队教练,据我考证,是第一个在其他国家球队里担任教练职务的中国公务员……

  发生在钦州、万象、苏州之间的这个故事,我觉得在相当程度上,能算是“乒乓外交”的“现代升级版”和“珠还合浦版”。

  说是“现代升级版”,是因为今天的这种形态,更主要的内涵并非改善国家关系的破冰之旅,而是“乒乓搭台、经贸唱戏”。钦州这样的城市都能通过乒乓球建立起文化交往和经贸关系的新渠道,这难道不是很值得提倡,很值得效法,很值得弘扬吗?说是“珠还合浦版”,则是因为这样两个原因:首先,谢赛克他们这些明珠般的老世界冠军们,又在今天的苏州重新回到了世乒赛的舞台;其次,合浦是个地名,地点就在钦州……

  4月28日 英叟追球

  两位英格兰老人,从遥远的约克郡来苏州看球:年长的一位叫斯图尔特,75岁;年轻的一位叫格林泰,68岁——利兹的乡间小镇有一个乒乓球俱乐部,他俩在那儿教小孩儿打球,其中格林泰的球技较高,代表英国参加过1977年世乒赛,可惜在预选赛时就被淘汰了。

  从2006年开始,老哥儿俩一起去过所有的主办地看世乒赛,这回也很早就预定了苏州的套票,然后拿着订单兴冲冲地来到苏州。可取票的时候却被告知,虽然他俩确实订了票,也有订单为证,但因为没有按照规定提前三天把票取走,因此组委会票务部门把他们的票取消了。

  老哥儿俩都是地道的英格兰乡村绅士,2006年的时候才第一次走出国门,本打算以走遍天下看乒乓球的方式颐养天年度此余生,这回已经订了十天的酒店,知道这种情况顿时傻了眼。

  得知看球无望他俩很是沮丧,就在酒店的大堂里发牢骚:听说中国的体育馆都能坐一万多人,怎么连票都没了云云……

  恰好夏娃老师和两位英国老叟住在同一个酒店,无意间听到了他俩的牢骚,顿时动了恻隐之心:那么大岁数不远万里来到苏州看乒乓球,咱们礼仪之邦的人们必须帮他们一把啊。

  可夏老师虽然身为《乒乓世界》主编,她手里也没票。对她来说没票的情况不该是常态,但这回,场地的观众席实在是座位太少了——苏州是中国举办世乒赛的第五座城市,以前四座城市的比赛馆,座位最少的也是这回的两倍以上!

  同情与无奈中,夏老师拍下老人的窘态发到了微信“朋友圈”,被国家乒乓球队黄领队看见了。身为国家队领队,黄飚手里的门票极少,但前几轮比赛的票还有几张,于是主动伸出援手,为老人解决了前三天,也就是27日到29日的票。得知是中国国家队的领队给的票,老哥儿俩千恩万谢。

  我是无意中从新华社的曹剑杰老师那里听说这件事的,让我感动的除了夏老师的敏锐和黄领队的仗义之外,更让我感动的是那两位追球老叟。

  对于英国的乒乓球,我还是有所了解的,其一,第一个英国的乒乓球世界冠军叫佩里,此人的传奇性在于,他获得过八次网球的大满贯男单冠军,包括温网澳网法网美网,其中从1934年到1936年蝉联温网冠军,他是穆雷之前的最后一位赢得温网男单冠军的英国人(看来网球和桌上网球的确不无关系);其二,在英国人最后一次获得世乒赛冠军的1954年,中国队在男团比赛中输给他们2比5,但削球手姜永宁战胜了英国的最后一位男子世界冠军李奇;其三,英国乒乓球现在已经彻底没落,最后一个明星选手是陈新华。

  您说,这两位英国老叟来看什么?如果不是出于对乒乓球的热爱,他们何必以古稀之年万里追球来到苏州呢?

  如果我是苏州市市长的话,我一定会想办法给这两位英国老人解决决赛门票,因为真心觉得,苏州欠他俩的……

  (编者注:这篇专栏在乒乓世界官方微信发布之后,苏州开元集团董事长胡卫林通过夏娃向两位英格兰球迷赠送了后面几天的门票)

  4月29日 !、!

  我觉得比较合适的,是用三个标点符号当标题写这篇文章:惊叹号、顿号、惊叹号。

  先说“!”

  2000年10月21日出生的日本选手伊藤美诚,最近一年来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她先是在去年的德国公开赛上与平野美宇(生于2000年4月14日)一起获得女双冠军,之后又在今年的德国公开赛上获得女单冠军,从而接连成为了获得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女双和女单冠军最年轻的选手。

  在伊藤美诚夺冠的这两次比赛上,中国队都没有派出一线女选手参赛,冠军的含金量因此大大降低,但有两点是值得给惊叹号的,第一,毕竟刷新了乒乓球历史上少年明星的纪录;第二,日本队显然在全力打造这两位超新星,比如说平野美宇在日本女选手的世界排名中只名列第八位,却逾越多位选手获得了参加苏州世乒赛单打比赛的机会。

  再说“、”

  两位日本小将的水平究竟如何,中国选手才是试金石,而在过中国国手这一关之前,先要过有中国背景的“准试金石”的那一关,这就是在女子双打第二轮比赛中发生的故事,“二美组合”遇到了代表荷兰的原四川选手李洁和代表波兰的原河北选手李倩,经过七局大战,“二李组合”成为“跨国组合”政策的第一个受益者,她们淘汰了“二美组合”,让后者的星路历程停顿了一下。

  “二李”都在30岁上下,正是当打之年,所以这个结果就算是“二美”的“学费”吧。七局球的具体比分加在一起,“二美”还赢了“二李”几分。

  最后说“!”

  “二美”输了双打之后,在随后的单打第二轮比赛中都有出色表现,美诚和美宇分别战胜了排名比自己低的澳大利亚和朝鲜选手。这个结果很正常,用不着惊叹号。

  到了女单第三轮比赛时,“二美”分别遇到“试金石”和“准试金石”的考验,美宇败给了中国国手丁宁,这也用不着惊叹号。

  惊叹号要用在美诚身上,她先击败了中华台北的陈思羽,最终在四分之一决赛时站到了李晓霞的面前,虽然以2比4输球,却让中国队惊出一身冷汗。

  4月30日 一届只有“花前”没有“月下”的世乒赛

  以园林著称的苏州当然是一座花园城市,但这些日子给我的更准确感觉却是,只有“花前”,没有“月下”。

  苏州园林天下闻名,但开门时间早,关门时间也早,和北京相比,差不多是晚两个半小时开门,早两个半小时关门,让游客只能体验“花前”的园林美,难以体会“月下”的浪漫情。

  世乒赛期间的乒乓球文化汇展和器材展销非常丰富,令观众流连忘返,参展单位也很踊跃,但让参展方不理解的是,虽然协议规定“比赛期间布展”,却规定了下午5点是关门时间(后来在红双喜等公司的据理力争之下改成晚7点),而比赛要到晚上11点才结束,使“比赛期间”的承诺貌似空话。

  还有一些奇特的规定,饮水机必须从组委会有关部门租借,但桶装水不能带进去;媒体和工作人员的食堂很大,但参展厂商的工作人员不能在里面吃饭,等等。所以,看着器材赞助商之一的蝴蝶公司的日本员工坐在场馆外面的水泥地上吃盒饭,我感觉其实是赛事的不雅。



  上面这些“花前月下”的事情倒还罢了,有困难自己克服就是,但看到昨晚观众席上的情景时,我觉得有点儿难以理解了。

  这次世乒赛的门票极其紧俏,紧张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但现场的状况似乎却不是这样,仅以混合双打四分之一决赛当晚为例,其中不但有中国组合、还有中韩选手的跨国组合——按辈分韩国队的主教练安宰亨算刘国梁的“大哥”,但场边的情景却让人忍俊不禁,每次局间休息时或者暂停时,都是刘国梁在布置战略战术,显得更像“大哥”,而安宰亨则充当韩国女选手的翻译。这样的比赛和这样的场景,肯定是观众乐见的,何况有中国球员的四对跨国组合里,许昕这对混双是硕果仅存的一对。

  但我往对面的观众席上望去的时候,却有点儿心寒,几个小时前几乎爆满的座席上,只剩下了十分之一的观众!

  于是我在想,怎么观众们看过热闹之后都走了?难道是因为苏州观众见多识广,我觉得最好看的球却不入他们法眼?

  再一想,明白了,这就是苏州,一座只有“花前”没有“月下”的城市。这座城市举办了一届水平很高的乒乓球赛会,但这座城市的乒乓球文化却仍然不够普及。或许,这座城市举办世乒赛有诸多目的,而乒乓球本身恰恰是次要的。

  说到门票,我还发现了一个或许只属于苏州的现象,门票不是一张而是一本,上面印满了苏州信息和商业信息,其中规定之一,是观众“如果不在比赛开始后半小时内入场,则该票做废”。对此我只能这样判断,一定是知道很多有票的观众看球不积极、怕他们姗姗来迟才做此规定的,看来赛会组织者对苏州的乒乓球迷和乒乓球文化相当缺少信心。

  结果,观众倒确实在比赛一开始就坐满了,但是随着比赛渐入佳境,体育馆却慢慢人去楼空。这是一届只有“花前”没有“月下”的世乒赛。

  5月1日 第三座里程碑

  陈婷婷是个年方“三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福建女孩儿,她的头衔挺吓人的,苏州世乒赛体育展示总监及导演。

  在中国,体育展示成为一个专业,是从北京奥运会开始的,但它始终面临着钱的尴尬,奢靡成为时尚的时候,赛事主办方会一掷千金;节俭成为时尚的时候,则会锱铢必较。其实,竞赛展示和文化展示,都是体育赛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不能用奢靡还是节俭的尺子丈量。

  北京奥运会时,各个场馆的体育展示都做得不错,受到国际体育组织和国内外观众的好评。按理说这会使体育展示行业变得更红火,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由于节俭成为新时尚,很多地方在承办体育赛事的时候,会大大削减体育展示方面的预算,使得赛事的品质下降——电视转播的钱不容易省、人吃马喂的钱剩不下几个,那就省下原来该用于体育展示的那笔钱吧,这也算是政绩的一部分。

  但中国乒协是见过大世面的,知道这笔钱省不得,作为世乒赛的承办协会,如果不能给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赛者和观赛者带来最好的现场体验,那这次比赛就算是失败了。因此乒协官员给陈婷婷的团队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展示的第一座里程碑,上海的世界游泳锦标赛是第二座里程碑,苏州世乒赛的目标是要成为第三座里程碑

  陈婷婷虽然大学毕业没几年,但已经当过例如上海游泳世锦赛等一些大型赛事的体育展示导演,对乒乓球更情有独钟,于是辞去在香港马术协会的工作,组建了世乒赛展示团队。但这一回,她遇到了很多前所未遇的困难,其一,苏州世乒赛的场地不是体育馆,受工程设计的限制,缺少足够的马道和足够的吊点,不得不在简陋的条件下尽量追求华丽的效果;其二,当地团队对体育展示工作不熟悉,有些让婷婷他们激动的创意却让当地团队激动不起来;其三,灯光和屏幕系统前所未有地复杂——运动员出场处的“荣耀之路”有三块异性屏、主球台两侧有四块广告屏、场地上方是一组四块16比9的漏斗屏、场地四角又是四块4比3的屏幕,这样一来,现场展示环节就需要多级切换,其难度不亚于一场体操或者田径比赛的电视转播。

  当然,经费也挺紧张的。

  但经过陈婷婷和她的团队的努力,苏州世乒赛的体育展示获得了成功,混合双打决赛时,人们既看到了一场精彩的比赛,也看到了中国体育展示达到的新水平。

  这算不算“第三座里程碑”,还需要等全部比赛结束后再做定评,但有一个结论我觉得现在就可以做,苏州世乒赛上有三个“劳模”,第一个是许昕,他参加了所有项目的比赛并且都打到了“五一”这一天;第二个是许昕的混双搭档梁夏银,她也参加了所有项目的比赛并且都打到了最后;第三个,我看就算是陈婷婷了。

  5月2日 何时能让观众看清楚乒乓球的旋转

  奥运会不但是运动员的舞台和全世界的节日,就电视而言,也是新技术的科研所、新设备的试验田和新方向的风向标。乒乓球的电视转播何时能让观众看清楚球的旋转,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命题。

  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过程,就是速度和旋转博弈的过程。先是欧洲人依靠旋转统治这项运动多年,又是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人用速度压制了旋转,再是欧洲人使用旋转更强烈的技术夺回统治权,后是中国人用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旋转一统天下……

  但在这个过程中,以往的电视转播技术不能达到的效果之一,是让观众看清楚球的旋转。电视人的理想,一是要拍出球的旋转方向,例如上旋、下旋、侧旋,转与不转等,二是要即时给观众提供每个球员每个球的旋转速度,就像网球比赛中对发球球速的表现那样——假如每个球的旋转速度能够表现出来,那么观众一看就明白,能打出每分钟800转旋转的球员,水平当然高于每分钟500转的。

  据我所知,有关机构曾经做过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乒乓球旋转的测试,拍摄对象是某外国选手,但问题是,最适合进行这种测试的,当然是中国的顶级球员,如果获得的数据是张继科、马龙、许昕,丁宁、刘诗雯、李晓霞这样世界上最优秀球员的旋转数据,将有助于使乒乓球比赛成为最好看、最容易看清楚的体育项目之一。

  当然,对于乒乓球比赛的转播来说,除了上述技术上的创新和革命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直播中“讲故事”的叙事基本功,在这方面,总体表现非常优异、为中国电视人再次赢得国际声誉的本届世乒赛电视转播与信号制作,还有提高的点滴余地,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许昕和方博的男子单打比赛。

  许昕受伤是这场比赛的高潮,但我觉得在电视转播上有三点值得商榷,第一,许昕的伤是老伤,他又是中国队里兼项最多、责任最重的选手,电视导演应该知道他的这种情况并且早做预案,例如预先就拍到他治疗肩伤的镜头等,何况在这场比赛之前,许昕已经在现场用过好几次冰袋了。第二,许昕的打法和王皓、马琳等其他优秀的直拍选手不同,他的中台技术特别出色,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许昕是当今最好的双打选手。但中国队在双打中对许昕的依赖,也增加了许昕的比赛量和他的责任。因此,虽然张继科马龙等选手可能过去比许昕成绩更好,但本届世乒赛中国男队的焦点人物,当然首先是三线作战的许昕。我们不能按照单打实力的逻辑,把许昕仅仅视为“三号选手”。第三,在许昕提出医疗暂停的时候,电视镜头长时间停留在许昕的肩膀上,而在这个时候,其实可以有很多故事可以讲。对手方博是许昕的哥们儿,他这时在干什么?王励勤是许昕的领导、上海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的新任主任,他来世乒赛主要就是看许昕的比赛,此时他在干什么?直拍选手出身的刘国梁是中国队总教练,许昕是当今世界乒坛硕果仅存的直拍明星选手,许昕受伤时刘国梁在干什么?还有许昕的双打搭档张继科和梁夏银……

  另一个是混合双打决赛。

  混双决赛中的人物关系和历史渊源,是一个很重要的看点,应该浓墨重彩地予以表现,这里也有三点可商榷处。第一,中国队历史上获得的半块金牌,是1977年第34届伯明翰世乒赛时杨莹和朝鲜选手朴英玉一起获得的,时过境迁,现在是和韩国选手配对,这些历史线索是值得勾连一下的,NBC在奥运会转播时就非常注意这些内容。第二,跨国配对是这届世乒赛的一大看点,但人们开始时更多关注“马可波罗”,而忽视了从世界格局上看跨国组合,就是这一新规定的出现,使得欧洲选手二十年里第一次获得女子双打奖牌,也使韩国最好的女单选手梁夏银有机会和中国最好的双打选手许昕配对,这方面的“大数据”,完全值得在直播中予以呈现。第三,我注意到看台上是曹燕华和焦志敏坐在一起看比赛——曹燕华是当年中国女子的第二位大满贯得主,许昕出身于“曹燕华乒乓球学校”;焦志敏是前中国选手,嫁入韩国后,他的夫君安宰亨现在是韩国队主教练,这场比赛是安宰亨和刘国梁一起指挥的,这种场上场下人物关系的勾连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的……

  5月3日 乒乓球文化的中国骄傲

  四块半金牌——苏州世乒赛以中国队的“准包揽”落幕。

  但最后一天的真正高潮,并非中国选手势如破竹的衔枚疾进,而是徐寅生、李富荣两位前辈获得的“终身成就奖”——在国际体育组织主办的世界顶级赛事的两项决赛之间,举行一场由国家体育组织主办的活动,这在体育竞赛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在我看来,这项活动的举办就像中国队获得的四块半金牌那样,具有“四重半”意义——第一,不只是乒乓球冠军的骄傲而是乒乓球文化的骄傲。

  掰着手指头算冠军数,这是我们在每届世乒赛上的习惯。但这个活动却提醒我们,对于中国乒乓球文化来说,文化的骄傲比冠军的骄傲更重要。无论是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背景的球员和教练,还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乒乓球爱好者,他们的存在说明,乒乓球文化是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展现着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国际乒联对中国贡献的“回报”。

  每当国际乒联进行规则修改的时候,媒体都在说“这是对中国优势的限制”,但事实上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那就是国际乒联与中国乒协之间,已经有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良好合作关系,上世纪60年代坚定的“一个中国”立场,70年代对“乒乓外交”的积极合作。今天国际乒联的成员数量超过了国际足联、国际田联、国际游联和国际奥委会,这是“乒乓外交”的直接结果之一。以“红双喜”为代表的中国乒乓球企业和其他类别赞助商对国际乒联的鼎力支持,中国官员长期在国际乒联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因此,国际乒联破例在世乒赛决赛之间举办一个中国乒协的活动,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贡献的“回报”。

  第三,中国体育的乒乓球烙印。

  徐寅生、李富荣两位前辈,不但是中国乒乓球运动的领军人物和世界乒乓球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也在中国体育的多个领域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在这里举出一个冷门一点儿的例子,徐主任当年曾经分管过一个时期的足球,不但亲自带队参加过一些重要比赛,而且在中国队参加1980年奥运会外围赛时,作为团长的他还在回国后亲笔写过整版的署名文章,记录了比赛中的很多细节,据我管见,属于足球记者的必备功课。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就乒乓球谈乒乓球,而是要看到,中国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中,乒乓球的烙印很深很深,其中不仅是管理者、掌门人的烙印,更是“乒乓精神”和“乒乓智慧”的烙印。

  第四,向前辈致敬。

  人走茶凉、人去楼空、改弦更张、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类现象,有时会出现在中国式官场文化中,但中国乒乓球界却不是这样,每一位乒协或者乒羽中心的新领导上任后,都对前辈“执弟子礼”、对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照顾得无微不至,每次在中国举办世界大赛时,不但世界冠军们会得到观礼聚会的邀请,也会最大限度地满足那些基层乒乓球工作者的需求。据我多年观察,在我国的优势项目里,乒乓球界和谐的氛围最突出,“始终团结奋斗”的意义甚至比“始终长盛不衰”的意义更值得人们敬佩。

  第五,给年轻一代学习历史的机会。

  除了上述的四重意义之外,还有一个“半重”意义——说它是“半重”,是因为它是对另一半年轻一些的、不太熟悉历史的乒乓球爱好者的意义,通过让历史回到原点的方式,了解中国乒乓球运动的过去。昨天我刚听说一个故事,许昕是本届世乒赛中国队的英雄,他在上海队的现任领导是王励勤,他的发现者是王励勤的前辈曹燕华,而曹校长说——她14岁的时候第一次见李富荣,李局长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想当世界冠军吗?”

  还有像王涛-刘国梁-王皓-樊振东的故事,还有像叶佩琼-李隼-张怡宁-李晓霞的故事,还有像徐寅生-李富荣-蔡振华-刘国梁的故事……总之,所有今天的故事都是从昨天的故事生发、演变过来的,尊重历史和尊重文化积淀,这是我们必须为“徐李终身成就奖”点赞的理由。

  5月4日 每一次辉煌也都是一次重建

  白岩松是超级体育迷,我们有过多次共同的奥运会经历,但读了他的《每一次辉煌也都像一次摧毁》这篇文章,我觉得他的论据、论点和论证都有可商榷的地方——

  首先是论据,乒乓球是“边缘项目”吗?

  乒乓球不算是最有影响的体育项目,但如果说它有成为奥运会“边缘项目”的危险,这个结论就下得过于匆忙了。这里我可以给出两组数据,其一,国际乒联的会员数量,超过了国际篮联、国际足联、国际田联、国际泳联和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这能证明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上的普及程度;第二,国际奥委会对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一个盈利级别的分类,按项目影响力、比赛上座率、电视收视率等因素,给各个单项体育组织分配“红利”,在这个分类中,第一档是田径、游泳和体操3个项目,第二档是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和自行车5个项目,乒乓球等8个项目排在第三档——假如认为乒乓球是“边缘项目”的话,那么28个奥运会项目里的“边缘项目”,岂不是就多达20个了吗?

  其次是论点,乒乓球不能吸引年轻人吗?

  岩松以敏锐的新闻人嗅觉,注意到了互联网媒体、尤其各大门户网站对世乒赛的“礼貌性关注”,得出的论点是,缺乏国际间竞争的体育项目,很难抓住年轻人的眼球。

  但我在与蝴蝶公司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却得出了与岩松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日本,乒乓球不但有很多中老年爱好者,而且在年轻人中也很有市场,日本之所以能涌现出伊藤美诚和平野美宇这样的优秀少年选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良好的大众基础。在国际乒联的世界排名中,日本有50名女选手排进了前300位、还有50名男选手拥有世界排名,数量远远超过中国的男女选手。因此我们不能不看到,论国际竞争力,日本乒乓球已经落后中国40多年,但为什么乒乓球能在日本抓住很多年轻人的眼球呢(日本的很多体育项目都拥有数量相当大的青少年爱好者,例如花样滑冰和体操等,这里确实有些值得中国体育界反思的地方)?

  这里值得附带一说的是,日本电视台在转播本届世乒赛时选择的比赛场次,其激烈精彩程度远远超过了中国转播的比赛场次,这给我的感觉是——就对乒乓球运动和乒乓球选手的了解而言,我们不如我们的日本同行,在这个方面,乒乓球还真不是“中国的球”。

  最后说论证,跨国组合是在“养宠物”吗?

  岩松在文中有一个诗意的表达,“养狼计划”是“养宠物计划”,这话很生动、但有点儿太过刻薄了——太不把波尔和梁夏银当人看了。

  这里有一个论证上的错误,是把国际乒联当成了中国的傀儡,虽然中国在这一国际组织里有很重要的话语权,但它毕竟不是咱自家开的店。“跨国组合”虽是中国乒协提议的、却是国际乒联代表大会决定的,倘若说国际乒联的这个决定是给中国养宠物的话,说过了。

  以我对岩松的了解,我知道他是爱体育的,只不过热爱足球和羽毛球比乒乓球多些而已,而且和所有人一样,在互联网上发表起观点总会更洒脱一些。

  不过话说回来,岩松的文章过虽过,却有值得中国乒乓球界思考的地方——

  其一,连岩松这样极其热爱体育的意见领袖都厌恶起乒乓球,这可是乒乓球的一记警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创新和重建问题确实日益突出。在这方面,张斌就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创意——不是有个“拒绝乒乓球”的小品吗?把那几位演员请来看世乒赛、再请他们编一个新小品怎样?

  其二,中国乒乓球界的价值观这些年来总体上过分竞技体育化,这是不应该的。其实关于乒乓球运动和中国乒乓球运动,其实是有太多文章可做了,我自己的感觉,是每一次看乒乓球比赛和去国家队,都像是在弥补自己知识链上缺少的部分。就说这一次吧,我就在最过去和最现在各收获了新知识,最遥远的,是我终于明白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乒乓球运动员叫巴纳,他连续参加了25年世乒赛,为匈牙利获得了21个冠军、又为英国拿了一个;最现在的,是我听说中国乒乓球队在各个项目里率先推出了文化考试制度,已经有运动员因为文化考试不及格,而失去了进入国家队的资格和失去了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只这个制度的建立,我看就值得小书一下下。

  最后我必须说,我非常喜欢岩松“每一次辉煌也都像一次摧毁”的这种文采,所以我受这哥儿们启发,想出来一句反其意的话,建议国梁弄副字挂在乒乓球馆的走廊上——

  每一次辉煌也都是一次重建…… 一块银牌的“蝴蝶效应”

  ——混双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苏州世乒赛留给人们很多难忘的记忆:“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上,两位前辈被感动的一幕同时也感动了很多人;“二王一马”最后一次站在世锦赛的赛场上,以幽默的方式推广乒乓球;木子和方博的黑马姿态,分别注解着“大器晚成”和“闪亮登场”的含义;丁宁和许昕的受伤,分别给人两种不一样的不忍卒读;中国队的金牌拿的很多,多到了让白岩松老师看不下去的地步;赛事的组织工作难度很大,最难得的是让几乎各个方面都不太满意……

  所有上述这些,世乒赛期间都被人们谈论过很多次。但有一个我认为属于核心看点的话题,也许被忽略了,一块银牌也许将改变乒乓球运动的历史。

  这块银牌是日本选手吉村真晴和石川佳纯在混合双打比赛中取得的,而上一次日本选手在这个项目上站上领奖台,还是在38年以前,也就是往前数20届世锦赛。

  据我判断,这块银牌具有的改变意义将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混合双打极可能进入东京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从萨马兰奇时代开始就努力增加奥运会中的女子项目或者男女混合项目,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使竞技体育总体实力阴盛阳衰的中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这方面,我可以给出一个精确的统计,在中国选手一共获得的201枚夏季奥运会金牌中,有77枚来自1984年之后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女子项目或男女混合项目里,占中国夏奥会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中国选手在冬奥会上获得的金牌,则绝大多数来自最近30年间新增设的女子项目。

  这些在最近30年间纷纷涌入奥运会的项目中,有一个领域是被国际体育界统称为“球拍类运动”中的混合双打,羽毛球混双在1996年进入奥运会,而网球的混双则在2012年进入奥运会,并且被视为伦敦奥运会留下的文化遗产之一。

  和羽毛球、网球相比,乒乓球混双项目此前没有进入奥运会的原因非常简单:中国的实力太强了,最极端的例子是1999年世乒赛,中国队包揽了前八名。

  但日本选手在苏州获得的这块银牌,却使得混双成为日本乒乓球的亮点之一。李富荣局长看过混双决赛后,说了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授人以渔的话,日本混双要上去办法很简单,一是要男帮女、二是要高水平教练。

  作为东京奥运会的东道主,日本乒乓球有良好的大众基础、有高水平的年轻的明星球员、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蝴蝶这样的世界级乒乓球企业、有为奥运会留下“东京时刻”遗产的强烈诉求,让乒乓球混双进入奥运会,日本没有任何理由不这样做。从国际奥委会的角度看,混双进入奥运会没有任何的“政策限制”,且不说“巴赫新政”的推出使得奥运会接纳新的运动大项和运动分项都已经成为可能,混双作为一个运动小项更是毫无障碍,唯一的难题,仍然是那个中国绝对优势的问题。

  第二,跨国组合是一箭几雕的好主意。

  对于乒乓球而言,跨国组合不是新鲜事,就混双而言,包括许昕这次,历史上一共出现过6次跨国组合拿到金牌的现象,其中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选手、罗马尼亚的罗齐亚努(她一共17次获得世锦赛冠军),就曾经分别和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选手合作获得过冠军。

  在混双的跨国组合历史上,还发生过有趣的爱情故事:英国乒乓球的最后一位世界冠军是Diane Rowe,她和她的同胞姐妹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是在1951年,整整20年之后,她再次登上了世锦赛的领奖台,不过这次她代表的是当时的联邦德国队,搭档是曾经和张燮林在世锦赛的四分之一决赛中上演过经典“削削大战”的削球名将绍勒尔。苏州世乒赛的跨国组合,在男女双打上的价值看来有限,但许昕他们的金牌,却使得混双的跨国组合成为一箭几雕的好主意——

  第一雕:促进乒乓球的国际交流。

  就国际交流而言,一起训练当然不如搭档比赛,中国乒乓球界要想帮助外国选手提高水平,当然是与外国选手一起搭档混双比赛更有效——如李富荣局长所说,男帮女是提高水平的好办法,甚至不排除中国顶尖女选手“女帮男”的可能。

  第二雕:谁知道会不会发生新的和真的爱情故事。

  夺冠后许昕和梁夏银的那个拥抱,成为了苏州世乒赛的现象级话题——虽然看许昕的坏样儿,这不会是他第一次抱一个女孩儿,这也不会是梁夏银第一次被一个男孩儿抱。

  现在很多体育项目都有发展男女混合项目的趋势,典型例子一个是跳水、一个是围棋,都在为各自的项目增加着新的魅力。在这种背景下,一向看轻混双的乒乓球,有必要与时俱进了。

  第三雕:奥运会项目中的国别问题。

  这些年来的奥运会比赛中,经常在运动员的国别问题上出现纠结,以今年在中国举办的前一项世界大赛、花样滑冰世锦赛为例:参加冰舞比赛的30对选手中,将近一半出现了本质上的跨国问题,即代表某国参赛的两位选手分别出生在两个不同国家,而如今代表俄罗斯的日本双人滑选手川口悠子,则由于不能跨国的规定和日本国籍法的规定,不得不改变国籍而被日本人民视为“叛徒”(在奥运会上也是这样:俄罗斯在索契冬奥会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来自乌克兰、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选手做出了至少一半的贡献)。</p> <p>  奥林匹克文化中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是“奥运会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是运动员个人或者运动团队之间的竞争”,按照这个理念,我认为奥运会迟早要正视国别问题、总有一天会向个人项目的跨国组合开绿灯。

  因此,如果国际乒联在国际体育组织里率先在奥运会比赛中允许“跨国组合”,那么将帮助国际奥委会、帮助许多单项体育组织解决体育职业化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运动员国别问题,进而成为乒乓球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大贡献。

 第四雕:帮助国际乒联解决运动员数量的难题。

  白岩松老师有所不知的是,国际乒联担心的,不是乒乓球会被奥运会“瘦身”出局,而是会被在局内“减肥”——现在国际奥委会给乒乓球172个运动员名额,但由于缺少足够多的高水平选手,国际奥委会多次“威胁”国际乒联要削减运动员名额。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团体赛才得以取代双打进入奥运会,因为这有助于增加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数。</p

  但即便如此,“减肥”的压力仍然存在,而增设跨国形式的混双比赛,则可以在不增加奥运会选手总人数的前提下,使比赛的内容更丰富、精彩程度更高以及容纳高水平选手更多。

  站在国际乒联的角度看,有上述一箭四雕的好事儿,为什么不去做?

  第三,跨国组合独具的竞赛价值。

  前面两点,第一点说的是文化意义,混双进入东京奥运会,不但对东道主选手出成绩有利,而且能成为新的奥林匹克文化遗产;第二点说的是体育意义,混双的跨国组合,是促进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一把钥匙,也能成为乒乓球对世界体坛的一个贡献,从而解决一个多年纠结的难题。

  而从体育竞赛或者说体育产业的意义上说,跨国组合还具有第三重意义——

  国际乒联曾经推出过男女双打的世界杯比赛,但很快就夭折了,理由很容易理解,和单打比赛相比,举行同样规模的赛事,在接待问题要增加一倍的成本,而其他国家的选手又更难和中国选手抗衡。混双的世界杯从来没有举办过,理由更简单和更容易理解。

  但如果允许跨国组合,那么一切以前不好玩儿的事情就都将变得好玩儿,就像现在围棋界非常红火的混双比赛那样,乒乓球的混双赛事将成为别具魅力的赛事风景,你可以设想出无数种选手与选手之间的组合,来营造比赛中跨国组合的可能性。

  混双的跨国组合,将是中国帮助其他国家运动员提高技术水平、帮助其他国家教练员提高指挥水平的有利手段,就运动员层面而言,看马龙教他波尔大哥怎么打球,这总显得有点儿别扭,但许昕教梁夏银打球,看起来就很顺眼;就教练员而言也是这样,看刘国梁和安宰亨一起当场外指导,而安宰亨基本变成翻译的情景,使得比赛的场外情景变得非常有趣。

  因此我认为,首先,一旦日本乒协和东京奥运会组委会提出混双进入东京奥运会的议题,中国乒协不但应该积极支持,而且应该和国际乒联形成合力,争取让混双的跨国组合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

  其次,中国乒乓球界应该创办跨国组合的混双赛事,通过比赛促进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企业和媒体应该积极支持和推动这样的赛事。

  最后,国际奥委会既然已经事实上为两个国家合办奥运会提供了可能性,那么两个COC成员的选手以“跨协会组合”的方式参加个人项目的奥运会比赛,在逻辑上也应该被允许。

看完上面的“房学峰:让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乒乓球世乒赛”之后,应该对您购买一下商品有帮助:

乒乓球频道-乒乓球-乒乓球胶皮-乒乓球鞋-乒乓球配件 乒乓球包-乒乓球服-乒乓球台

动库商城:www.dku51.com

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加入动库|正品保障|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2005-2025 动库商城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