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动库商城购物! 登录 免费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列表 » 正手进攻/反手拉球/发球/台内拧拉/削球/弾击/侧切弧圈球兵乓球技术演变史
商城资讯

正手进攻/反手拉球/发球/台内拧拉/削球/弾击/侧切弧圈球兵乓球技术演变史

发布日期:2022-08-17 13:18:54

兵乓球比赛中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就是速度、弧线、力量、落点和旋转,其中速度、力量和旋转代表了技木的先进性,弧线和落点则体现着运动员的比赛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越强,意味着运动员的综合水平越高。借用古龙先生《七种武器》的概念,我们选出了目前乒坛最具代表性的七个进攻手段,综合在一起,似乎也是兵乓球技术的一个演变史了。


长生剑一正手进攻

丘坛素有“得正手者得天下”一说,而这个正手,就是指正手进攻。乒乓球运动早期,削球打法是主流,由于反手动作更靠近身体、出球也更稳定,再加上球速比较慢,运动员在回球时有足够的腾揶空间,所以正手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直到攻球时代的到来,正手ー跃成为衡量一名选手水平高低的決定性标准,因为在进攻的时候,反手动作永远会受到身体的局限,而正手进攻的空间却很自由。可以说,在进攻型打法的发展中,所有技战术体系的建立以及单项技术的创新,基本上都是围绕正手进攻展开的。

狐圈球问世

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人率先使用了海绵胶皮,使乒乓球的速度、力量、旋转都有所加强,这也为进攻型打法进入“快车道”奠定了硬件基础。

到了50年代末,一名叫中西义治的日本大学生,为了击败一位削球手一一自己最大的克星,经过反复实验,把球拍前倾一定角度,引拍后向前上方猛烈加力,产生了弧线高、上旋强的球,人们根据球的运行轨迹,称之为“狐圈球”。

与此同时,中国队的近台两面攻和左推右攻也迅速崛起,1961年第26世乒赛,中国队在男团決赛中以5比3击败了想要凭借“弧圈球”再度称霸世界乒坛的日本队。但这并不妨碍“弧圈球在乒乓球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乒乓球从此由下旋球为主逐渐转入上旋球为主。


金择洙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日式直板弧圈球的发展,同时影响到了后面的柳承敏。


矛盾中的统一:弧快打法和快弧打法

早期,快攻和弧圈球打法如同两条平行线,到了上世纪70年代,欧洲选手已经将中国的快攻和日本的弧圈球熔于炉,创造了横板速度与旋转相结合的打法。70年代末,中国男乒在35届世丘赛上一败涂地,在中国乒兵球界乃至全中国引起巨大震动。徐寅生从70年代初就一直积极倡导的理念,即在“快、准狠、変”的基础上増加一个“转”字,至此在乒乓球界上上下下达成了高度统并坚持实施了下去。

萨姆索诺夫的职业巅峰是在1997年世乒赛上,他连胜马琳、王励勤、丁松和孔令辉闯入男单決赛。

随着欧洲打法的日臻完善,弧圈球的速度越来越快,与快攻相比已经亳不逊色,尤其是瓦尔德内尔的出现,他的正手进攻在速度和旋转的结合上更趋自然,能拉能打。瓦尔德内尔之后,强调快速积极正手突出的“不讲理打法”又震惊乒坛,法国选手盖亭和比利时选手塞弗在42届世乒赛上将这类打法的威胁推到了最高峰。

盖亭在1993年世乒赛上容得男单冠军

这段时期,主流技术也开始由弧圈结合快攻(代表人物如约尼尔、斯蒂潘契奇、舒尔贝克),向快攻结合弧圈(代表人物如面尔德内尔、林德、佩尔森)转变。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孔令辉、萨姆索诺夫的崛起,包括瓦尔德内尔在内,将两类打法逐渐形成了统一,这也是目前正手进攻体系的雏形。

决定胜负的正手

进入大球时代,由于球体变大,速度减慢,击球质量的需求进一步提升。2001年大阪世乒赛男单决赛,王励勤就在近台快速相持中占不到优势的情況下,有意识地后退半步,凭借更强势的正手进攻逆转战胜孔令辉。这场決也为之后的技术发展树立了新的风向标,以正手杀伤力著称的王励勤、号琳开始引领可以说,进入大球时代后的5届奥运会,凡夺得男单冠军者,基本上都贏在了正手对抗环节。2012年伦敦奥运会,长华继科凭借更大范围的跑动在正手对抗环节上压住了王皓,成为史上最快速的大满贯;2016年里约奥运会和2020东京奥运会,马龙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奥运男单两连冠,更遑论2004年雅典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以正手打天下”的柳承敏和马琳了。

拥有其他亚洲选手难以企及的力量和欧洲人不具备的柔韧性,王励勤的正手弧圈球度是乒坛正手进攻技术的标杆。

对自己反手极具信心的张继科,在里约奥运会男团半决赛中的大胆求变,更突出了正手进攻的价值。当时张继科的对手是韩国选手郑荣植,比赛中,张继科以一贯的反手对抗开路,试图打开局面。但是反手同样是郑荣植的优势,而且其状态特别好,搏杀命中率非常高。在反手对反手的环节上张继科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在大比分1比2落后的情況下,第四局最后几分球,他开始主动把球送往郑荣植的正手。战术很快奏效,张继科在后面比赛中全面占据主动,3比2实现翻盘。

从不同角度代入,张继科和郑荣植也代表了两个方向,即:反手位出现问题,是有可能通过正手(例如侧身进攻、主动形成正手对拉)来补救的,但是正手旦出现问题,基本上就被锁死了。事实上,这场比赛的最后一局,郑荣植确实没有任何办法摆脱困境了。

碧玉刀一反手拉球

欧洲橫板打法弃守为攻之后,历经了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到上个世纪70年代,瑞典名将本格森、约翰松脱颖而出。在与亚洲直板争锋的80年代,横板虽略处下风,但其蒸蒸日上的表现仍显示出该打法巨大的发展潜力。

90年代以后,横板打法终于凭借技术全面、攻守平衡、凶稳兼顾、合理速成的优势,在国际도坛开花结果。瓦尔得内尔、佩尔森、罗斯科夫、普里莫拉茨、盖亭、萨姆索诺夫、波尔等一大批世界冠军喷涌而出。由于欧洲横板选手人高马大,劲道十足,擅打相持,而反手技术常常是他们赖以成功的主体。


速度+旋转,中国式的反手

中国人引进横板打法很早,但真正花费精力来研究规律、培养选手,则是80年代中后期了。初期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将直板的优势移植到横板上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横板的反手技术体系越来越引起重视,尤其是以瓦尔德内尔为代表的欧洲人成功“看住”了我们的反手后,中国队不得不谋求改变。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反手技术的系统训练,孔令辉就是先行者之ー。

孔令辉的反手把速度和旋转相结合,走出了不同于欧洲人的另一条道路。

和欧洲人以力量和旋转为主的反手技术相比,孔令辉吸取了中国乒乓球的传统精华,将反手速度与旋转相结合,从而使相持能力与欧洲名将不相上下。

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孔令辉和瓦尔德内尔的世纪之战中,老瓦在O比2落后的情况下频频使用侧身技术展开搏杀,给孔令辉制造了巨大压力。关键时刻,孔令辉的反手快撕直线及时遏制住了对方的势头,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奥运会男单冠军孔令辉的成功标志着在中国乒乓球技术中,反手已经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也不再是一个配角,而是作为一个系统,在丘乓球的整个技战术体系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不讲理”的反手暴力

和欧洲人相比,中国运动员为了保证近台速度,反手多以快撕为主,但是到了大球时代,其绝对力量不足的弱点开始暴露出来。变革的初期,“进攻一体化还在摸索的过程中,一批之前在欧洲도坛并不显眼、但是单项技术非常突出的选手开始冒头,格林卡就是其中之一。

格林卡最具特点的技术是中远台反手打回头,使用率和命中率高,突然性强。

在反手进攻技术的运用上,“不讲理”的格林卡确实走在了世界前列。他贡献在于对于反手进攻的动作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击球速度更快、弧线更低、力量更大,充分体现了独特的先进行和合理性。其核心是横向引拍,在击球时手臂基本与台面同高,引拍时不是按照常规的方式向后下方引,而是直接向左方引动,基本是沿着一条横向的运动轨迹,这样的挥拍轨迹決定了他的击球弧线低平且速度快。遇到高球的时候,他拉球的弧线甚至可以直接由上而下,完全不像常规打法那样有明显的抛物线。

新时代的反手进攻

2006年不来梅世乒赛,德国选手波尔的近台反手反拉弧圈球引起了中国队的高度重视,蔡振华甚至亳不讳言地指出:欧洲人的创新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确实如此,波尔的这项创新也标志着反攻上旋球全台再无死角。之后,充分借鉴了波尔的技术动作,并结合中国乒乓球传统的精髓,中国男乒逐渐摸索出了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从王皓开始,到张继科,再到目前的振东,中国队的反手进攻体系越来越完整,具备了包括近台、中台、中远台、甚至是远台在内的主动进攻和反攻的能力。

波尔的近台反手反拉弧圈球,标志着反攻上旋球再无死角。


孔雀翎一一发球

丘乓球所有技术中,发球是唯一一个不受对方干扰的主动性技术,它与发球抢攻相结合构成了最直接、最主动的得分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前三板”。发球既是战略性的武器一一能够直接得分或通过第三板的进攻得分;也是战术性的武器一一发球方可以决定这分球从上旋球或下旋球打起;又是具备了牵制能力的武器一一可以通过发球的长短或线路变化,给对方的判断和擅长的击球方式造成干扰。

创新的时代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乒乓球界的多种发球创新在世界大赛上亮相,最具代表性的是梁戈亮的倒板发球、郗恩庭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和许绍发的高抛发球。

刘国梁发球旋转强烈,尤其是正手侧下旋,在此基础上变化非常多,而且他能正面发、背面发、能用正胶发、也能用反胶发。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人能在发球上达到他的水平。

1971年世乒赛,在海绵球拍的帮助下,梁戈亮使用一面反胶、一面长胶,在接触球的瞬间,尤其是发球时,通过不停地转动球拍来迷惑对手,频频得分。1973年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32届世乒赛,郗恩庭在单打比赛中夺冠,除了赫赫有名的“鸵鸟战术”,还留下了为世人称道的三件宝一发球、推挡、弧圈球。郗恩庭的发球不仅在当时便毫无遮挡,而且涉及的不只是旋转强度问题,而是注重相对旋转的变化。他总结自己的转与不转发球时曾说过,“什么时候自己发得旋转都有点模糊了,那么对方就更模糊了”。

林高远的反手引拍动作又有优化,球拍始终保持在持拍手同侧,保证了其出手和衔接的速度。

也是在这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在小组赛的关键一役中和苏联队战成4比4,决胜盘许绍发战胜了斯特洛卡托夫。在这场比赛中,“高抛抖动式发球”首次相世界舞台便征服了全世界的球迷对手在第一局直接吃了11个发球。高抛发球是由许绍发的吉林省队队友刘玉成在佳院疗伤期间发明的,这种拥有独特美感的发球,不仅改变了以往发球的单一节奏,而且借助重力势能,使球有了更加强烈的旋转。直到今天,高抛发球依然是世界好手们常用的发球技术之一,2020年男子世界杯,马龙在和张本智和比赛中一度战局不利,他就是凭借高抛发球一举扭转了局面,嬴得最终胜利。

和发球有关的三次变革

1985年第38届世乒赛期间的国际丘联代表大会讨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是有关球拍覆盖物的规定,要求运动员使用球拍的表面,必须一面呈鲜红色,另一面呈黑色,而不论两面是否都用来击球。严格来说,这项规定针对的不仅仅是发球但是确实对两面异质打法球员的发球,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一面反胶一面防呱的蔡振华也不得不提前终止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

由许绍发率先在国际比赛中使用的高抛发球,后来被世界好手们纷纷效仿,瓦尔德内尔就是其中之一。

1987年,国际乒联禁止合力发球,并规定:球离手后向上抛起的高度不得低于16cm,并且在球体最高点下落后才能击球,抛球必须尽量垂直抛起。“合力发球”是一种旋转极强而且可以随意变化的发球方法,1963年我国山西队球员陈崇明首先采用,曾被调到国家队传授此项“绝活”,后来王志良、林慧卿等人在第28届世乒赛中使用过。在这届世乒赛上,王志良单打对日本名将高桥浩,第一局比赛用“合力发球”得分率高达90%,几乎发便嬴一分。合力发球的被禁对绝大多数发球高手都有定的影向,包括江嘉良、瓦尔德内尔等世界顶级球员。

檀长反手进攻的施拉格,逆旋转是其主要的发球手段。

2002年,国际乒联又开始实施无遮挡发球,这不仅给以发球抢攻为主要得分手段的运动员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同时也影响了发球在整个技战术体系的重要位置。在这之后,世界级选手们已经很少谋求通过发球直接得分,而是通过发球的旋转、落点作为进攻体系的一个辅助手段。

时代同步的“并行者”

乒乓球的旋转无非几种,许多发球其实已经很早就出现了,各种发球手段的发展是与乒乓球时代潮流同步的成果。

进入21世纪后,正手杀伤力意发决定了一名运动员的高度,正手发球也成为了当时乒坛的主流,如马琳、王励勤、刘国正等,在比赛中都是用正手发球作为自己的常用发球技术。后来王皓和波尔引领了反手技术的发展,逆旋转开始流行,王皓甚至还建立了在正手位用“钩子发球”的战术套路。

由于发球不能遮挡,为了增强球的迷惑性,一些非常规发球开始频频出现,如丁宁的下蹲发球、奥恰洛夫的潜水艇式发球、松平健太的砍式发球。特别是日本选手伊藤美诚,她通过肢体动作的复杂性,给对方接发球造成干扰。

霸王枪一一合内拧拉

台内拧拉早期也称作“香蕉球”,早在38mm小球时代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它的动作外形违背了诸多传统乒乓球的条条框框,当时未能流行开来。进入大球时代后,在各国高手致力追求“全方位进攻”、中国队又提出“球台无死角”的大环境下,台内拧拉才开始逐渐融入乒乓球技术的主流。发展到今天,台内拧拉已经成为了乒乓球进攻技术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贝尔是公认最早在世界比赛中使用这项技术的顶级球员


接发球的“调味剂”

捷克选手科贝尔是公认最早在世界赛中使用这项技术的顶级选手。1990年欧洲锦标赛团体赛,捷克队对阵奥地利队,在与丁毅和钱干里(均为右手直板正胶快攻打法)的比赛中,科贝尔在局面落后的情况下,第一次使用了台内拧拉两名直板选手明显陷入了混乱状态,甚至由于无法预测球的拐弯方向直接打空,初出茅庐的科贝尔藉此战胜了当时的欧洲强手丁毅、钱干里。

与如今的乒坛高手相比,科贝尔的合内拧拉技术更倾向于接发球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在台内先发制人而增加的技术手段,在使用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台内拧拉会产生比较复杂的旋转,虽然对对手有威胁,但是如果对方再回过来,尤其是对这项技术还不习惯,常常会条件反射地出手、下意识的回球,此时回球的旋转也非常难以判断,自己有可能受其所制。其次,早期这项技术大都在靠近反手位处使用,虽然在正手位使用更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不过难度也相应增大,尤其是击球之后反手位会出现极大的空档,对下一板的衔接要求很高。

反手进攻一体化的“源头”

王皓的出现让台内拧拉技术走上了质变的过程。2000年后,刚刚进入国家队的王皓以冬训前四名的成绩引起了教练们的注意,有一天总教练蔡振华向王皓和其主管教练吴敬平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一反手小三角是直板的软肋,当位想反面拉却发现球不出台时,该怎么处理?是用正面回摆还是反面回摆?而实验结果是,不管正面还是反面都控制不好这种球。吴敬平根据王皓“反面球感好”的特点,提出了更激进的方式一一直接用反手台内拉起来,这个决定某种意义上也真正打开了“全台进攻无死角”的大门。

和科贝尔相比,王皓的台内拧拉不仅质量更高,而且形成了“拧拉抢先上手进攻连绵不断”的完整体系。


2001年下半年,王皓带着新技术开始频频征战于国际赛场,但是成绩都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反面台内拧拉与下一板衔接的脱节。找到根源后,吴敬平让王皓开始把台内拧拉和下一板的行接作为一个整体技术训练,用“快抽”取代了之前的“快撕”,逐渐形成了王皓的特长技术。2002年埃及公开赛,王皓终于一鸣惊人,先后战胜了格林卡、萨姆索诺夫、塞弗,夺得首个巡回赛冠军,国际乒联官网特别撰文提到:“王皓用全新打法给格林卡、萨姆索诺夫和塞弗上了课。

王皓的成功让台内拧拉开始风靡世界乒坛,不仅直板选手,像王励勤、陈玘、波尔等横板运动员也有意识地尝试,并收获了不错的效果。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男单半决赛,在和柳承敏的比赛中,王励勤就在正手进攻环节占不到太大优势的情况下,凭借台内拧拉起到了決定胜负的作用。和科贝尔相比,王皓的台内拧拉已经不仅仅只是接发球的付庸,而是成为了主动进攻的手段之2009年横滨世乒赛,以台内拧拉发动、逐渐形成了两面进攻一体化的王皓,举获得男单冠军。尤其是男单決赛对阵王励勤,王皓在进攻环节完全占据上风,给以相持能力著称的王励勤形成了降维式的打击。

一锤定音的制胜手段

王皓为新时代的乒乓球技术树立了风向标的时候,新生代选手也在加速成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继科。2009年世界杯团体赛,张继科在和吴尚垠的比赛中,展示了更霸道的台内拧拉,这场对决更像是两个时代的交锋,无论是发求接发球,张继科都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有时候甚至在正手位用台内拧拉直妾得分。

张继科的出现,标志着这项技术又井入了另一个阶段,即从“进攻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化成了“简单直接的得分手段”。2014年男子世界杯決赛,张继斗在决胜局10:8领先被追平后,以一板锤定音的反手拧拉攻破了马龙的防线,最终第二次斩获世界杯男单冠军。张继科之后,樊振东又横空出世,虽然他台内拧拉的绝对质量未必能超越张继科,但是在变线能力包括之后的衔接上,又为进攻型打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到了张继科,台内拧拉又有突破,开始转化为“简单直接的得分手段”。张继科的反手拧拉技术也被球迷称为“霸王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许昕在反手台内拧拉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尝试了正手拧拉,为进攻台内球斌予了新的变化。不过由于握拍原因,这项技术对横板选手来说难度非常大,所以并未能像反手拧拉一样逐渐普及。

多情环一一削球

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削球打法占据着世界乒坛的主导地位。之后的十年,又发展为以削为主的打法和以逼角反攻的打法,前者以匈牙利名将別尔切克为代表,中国队员曾形容“别尔切克的削球,要用起重机才能勉强拉起来”;同样来自匈牙利的西多则是近台逼角反攻的好手,曾获得过世界男子单打冠军。

进入60年代,张變林另辟溪径,为乒坛开辟了长胶削球一脉,但是从技术发展上看,张變林仍属于“以削为主”的打法。到了70年代,在欧弧圈球横行之际,削球終于有了越式的进步。

让对手头疼的倒板打法


面对弧圈球带来的天然制约,中国男乒经过集思广益,制定了中国削球的技术指导思想一“守得稳,削得低,旋转变化多,两面会反攻”,并简日之“稳、低、转、变、攻”五个字。

第31雇世乒赛,初出茅庐的梁戈亮凭借独特的倒板打法,连挫欧亚名将

最先受益的是梁戈亮。梁戈亮最初为横板快攻,受到王志良的启发,改为攻削结合打法,一面长胶一面反胶,两种胶皮击球性能截然不同而颜色却完全一致,当时球迷戏称之为“鸳莺球拍”。1971年的第31届世乒赛,初出茅庐的梁戈亮就让欧洲选手大伤脑筋,团体半決赛对阵瑞典,他连挫阿尔塞、约輸逊两员名将决赛对阵日本,他又轻取上届男单冠军伊藤繁雄,队捧回冠军奖杯。梁戈亮的“鸳鸯球拍”也由此引发了国际乒联长达十多年的马拉松式争论,最终导致了球拍两面必须红黑两色规定的出台。

梁戈亮当打之年,中国队还出了陆元盛、黄亮、王俊三名长胶削球世界冠军。世界大赛表现尤其突出的是陆元盛,他虽然身材瘦小,但是打起球来却有股子韧劲儿,与他交过手的外国选手对他稳健的球风与多变的旋转又敬又怕。

团体阵容的奇兵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与瑞典曾在男团上有过一段起伏跌宕的争夺。那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渗透了智慧的较量。削球打法的陈新华和丁松,就先后扮演过“奇兵”角色。

笑面杀手 陈新华

1983年世乒赛,尽管男团夺冠,但中国队已经看到了瑞典队越来越大的成胁。当时,世界乒坛削球打法日渐衰落,顶尖削球手稀少,于是,这届世乒赛后,削球高手陈新华就被中国队雪藏了起来两年没有参加国际比赛。雪藏的两年他苦练削球防守和弧圈球反攻,形成了转与不转削球结合抢攻、拉冲、反攻的独特风格。

1985年世乒赛在哥德堡举行,陈新华不负众望,在中瑞男团大赛中以两个3比0击败了林德和瓦尔德内尔,帮助中国队5比0大胜,实现了男团三连冠。因为他在比赛场上始终面带微笑,得到了“笑面杀手”的称号。这一年,陈新华还获得了世界杯男单冠军。

10年后的第43届世乒赛,主场来到了中国天津,而这时瑞典队已经完成了世乒赛男团三连冠的壮举。誓打翻身仗的中国队在男团决赛中派出了1/4決和半决赛都没有上场的丁松,让他成为了和10年前陈新华一样的“秘密武器”。丁松也是真正意义上攻削结合的第一人,攻球所占的分量很重,他发球抢攻的成功率甚至超越了很多攻球运动员,反攻、对冲能力强且十分凶狠,削球旋转变化大。

第43届世乒赛,“秘密武器”丁松大放异彩。

决赛的前两盘,两队1比1战平,瑞典队第三盘出战的是卡尔松,而蔡振华的计谋正是“上丁松,削倒卡尔松”。经典的一幕出现了,25岁的丁松这场比赛的表现犹如削球破攻球的教科书,削得稳健、攻得凶猛,令卡尔松乱了阵脚,很快就以0比2败下阵来。尽管马文革第四盘输给了瓦尔德内尔,但决胜盘,王涛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直落两局力克佩尔森,中国队终以3比2击败瑞典队,重新夺回了阔别6年的斯韦思林杯。

削球打法的余晖

进入大球时代后,削球打法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正是“物以稀为贵”,韩国选手朱世赫在2003年世乒赛上大放异彩,获得男单亚军,成为自1969年以来第一个进入男单决赛的削球选手。然而,朱世赫的削球有创新,但并非颠覆性的创新,削球的稳健比不上早些年的朝鲜选手李根相,正手抢攻又不如丁松。次年卡塔尔世乒赛,朱世赫这奇兵”没能再度奏效,他反手长胶的弱点被中国队死死抓住。

里约奥运会后,朱世赫正式退出乒坛。

2016年里约奥运会,朱世赫打完团体赛后宣布退役,当届比赛,朝鲜诮削球手金宋依拿到了女单铜牌,韩莹也帮助德国队收获女团银牌,刷新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女乒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和女子削球相比,争夺更激烈的男子乒坛,球手已经难觅影踪,直到2019年全国锦标赛,39岁的老将侯英超连续削倒了梁靖崑、王楚钦等年轻新锐,第二次获得全锦赛男单冠军。去年全运会,已经41岁的他又带着赛林威、刘寒风等小将,把陕西队带到了男团4强。

2019年全国锦标赛,39岁的削球老将候英超再获单打冠军。


离别钩一反手弹击

38mm小球时代的最后十年,男子乒坛虽然一度“多极化”,但是技术框架基本上还是由瓦尔德内尔确立的“模板”,即:正手强大无比,反手快速稳健,包括瓦尔德内尔自己,在职业生涯的后半程也引入了反手弹击的技术。而真正让弹击大放异彩的还是颗粒选手,如女线的邓亚萍、金英姫,以及男线的王涛。

福原爱虽然熟练掌握了反手弹击的技术,但是由于“只快不奇”,实力并未达到超流

王涛是公认的把生胶打法打到极致的选手,在他之后,日本选手伊藤美诚可能是最接近他的生胶选手。伊藤美诚虽然没有把生胶的速度发挥到极致,但是胜在变化多,而且以反手为基础,伊藤美诚又衍生出了诸多变化,例如接发球的侧刺、台内撇,利用节奏的变化为弹击乃至正手大力攻杀创造机会。2020东京奥运会,伊藤美减诚拿到了混双金牌、女团银牌和女单铜牌,为生胶打法延续了生命力。

伊藤美诚在接发球上的诸多变化,为反手弹击拓宽了使用空间。


箱子一侧切弧圈球

乒兵球有句话:由慢变快易,由快变慢难。确实如此,除了削球打法,能够在快速的攻防转換中把球速忽然降低,绝对称得上是“玩转节奏”的大师级选手了。目前最常用的就是侧切弧圈球技术。


侧切是回接弧圈球的方式之ー,主要以借力为主,把对方强烈的上旋球转为侧旋或侧下旋。其原理在于,弧圈球的正面旋转强度最大,但侧面接近旋转轴的区域旋转较弱,通过接触这一弱转区,再主动施加一定的力量,就能达到四两拨干斤的效果。

瓜圈球刚刚问世的时候,直板反手位在应对弧圏球时手段比较单一,难以给自己的反攻创造机会,后来在推挡的基础上行生出了“推挤”技术,这也是侧切弧圈球的雏形。后来,瓦尔德内尔的反手技术充分借鉴了中国推挡,不仅在进攻上有推、拔的感觉,防守也颇为轻灵诡异,他也是最早熟练掌握侧切技术的横板选手之ー。中国选手孔令辉也有一板从正手位回反手时的“侧砍”,虽然和侧切弧圈球技术相比距离球台较远,但是由于技术原理相同,也称得上是侧切技术的一种延伸。

由于握拍原因,横板侧切多为側下旋,而更灵活的直板侧旋幅度更大,线路和旋转强度也更让人摸不透。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团決赛,在和波尔的比赛中,马琳就频频使用了侧切弧圈球技术,得分率达到了惊人的100%,为中国队获得团体冠军立下大功。日本队的批选手也深谙此道,2009年横滨世乒赛,松平健太和马琳大战7局,他的下蹲发球、减力防守以及侧切技术,都让马球吃足了苦头。包括目前还活跃在乒坛的丹羽孝希,他的側切技术更是得天独厚,他和方博比赛时连续两板侧切得分的视频,至今仍在网络流传被球迷们津津乐道。

马龙的侧切弧圈球技术常常能在比赛中收获奇效

顶级运动员里,马龙是目前侧切弧圈球技术掌握得最好的选手,而且他不仅能够按照常规式侧切球的左侧,同时能够利用陡然间的翻腕侧切球体的右侧,2014年世界杯決赛,他在和张继科的比赛中就展示了两种侧切方式。马龙的成功也影响了很多人,包括之前擅长硬碰硬的樊振东,在比赛中侧側切弧圈球的使用率也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


看完上面的正手进攻/反手拉球/发球/台内拧拉/削球/弾击/侧切弧圈球兵乓球技术演变史之后,应该对您购买一下商品有帮助:

银河乒乓球拍底板价格-乒乓球品牌专卖银河乒乓球拍胶皮价格-乒乓球导购-新闻资讯

动库商城http://www.dku51.com

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加入动库|正品保障|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2005-2025 动库商城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